5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三项议题之一是“研究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反映出了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699万人,达到高校毕业人数历史之最,一系列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不乐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高校、企业及大学生个人应该如何共同努力缓解就业难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试图寻找答案。
问:去年底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下一步政府还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激励和引导呢?
苏海南:无论是定性地判断,还是按照理论推测、历史经验总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多一项政策比少一项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肯定更有帮助。
下一步,政府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支持和引导:一是继续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工作,对大学生及其家长在择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二是继续抓好现有政策的贯彻落实。目前政府已经制定了一套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根据近几年实施的情况来看,在某些地方落实得还不是很到位;三是继续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政府还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了将近700万人的最高点,肯定还会有一些相关的政策需要研究制定。比如说,外地大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的住房等政策,特别是打破某些城市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等。
问:谈到就业难,我们就会想到1999年开始实施的大学扩招政策,你怎么看待二者的联系?
苏海南: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大学生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同是“金砖国家”的印度相比,比例并不算高,但印度并没有出现类似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究其根源,我们之所以出现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短时间内扩招的规模大、速度快;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结构不合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适合大学生的大量白领岗位就增长得慢。因为白领岗位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得越快、越好,第二产业向高新技术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得越好,能提供大学生就业的白领岗位也就越多。
虽然我国经济依旧在快速发展,但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供给速度低于GDP增速、大学生扩招的速度。因此,我国大学生人数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特别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供应增长比较快,另一方面社会岗位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使大学生就业的供需缺口显得比较大。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讲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外在表现。
从经济发展方向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在逐步解决。
问:我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剩问题?一旦经济恢复以往的高速增长态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否也就不存在了?
苏海南:当前,我们国家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属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结构过剩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既包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使高校教育更能和市场需求相吻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除了社会提供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少之外,也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有些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落差。
不调整经济结构,即使经济增速回复较高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解决。现在出现的企业岗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减少,主要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大中型非国有企业的岗位在减少,一些中小微的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并没有出现明显减少。虽然经济增速回落,也只是下降了2、3个百分点,对大学生就业会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影响力有限,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不高,许多大学生想选择一些国有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大中型企业就业确实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就地找一个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就业,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大学生想去从事的工作岗位太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岗位很多,还是结构矛盾的问题。
问: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分别应该如何做?
苏海南:从政府来说,责任还是首要的,要抓好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宣传和正确引导工作,抓好已有措施的贯彻落实,抓好促进大学生就业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特别是组织推动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从高校来说,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所设置的专业要尽可能地和市场需求接轨,要加强对大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采取大学生实习、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教学活动等,同时,也要做好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培养、引导工作。
从企业来说,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对已经入职的大学生进行个人能力培养,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要让大学毕业生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价值并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从大学毕业生个人来说,要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选择就业不要只是看重大城市、大企业,一些二、三线城市,或是一些中小企业同样能够让大学生展现才华,实现自身价值。